“树木能够到达的一切地方的上空,这里,那里、围墙外头,橄榄园里、小山丘上、山的那一边、森林里、主教的管辖地……”,占有树枝上的全部领土,以此为界生活在自己独立的国度,或许地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,都是敌对疆域。
分类存档:Saga.Aeon
阅读随感:大师与玛格丽特
蝇营狗苟的人物站在权位之上,掌控他人的命运,从食物,到房子,乃至娱乐,都必须复合他们的口味,这是何其荒诞?上帝缺席,苏联也是其大多数公民的选择,从这个角度而言,真正的撒旦不是沃尔德而是斯大林,以及苏联人自己,从而回到上帝与人的契约。
阅读随感:海上钢琴师
他生在船上,死在船上,从未着陆。钢琴只有88个琴键,城市却有无数的建筑,街道和人群。站在舷梯中间眺望,城市如一架巨大的看不见边际的钢琴,他说去错了地方。令他感到害怕的并不是所看到的,而是隐藏在看到的背后看不见的,没有尽头的世界。
阅读随感:百年孤独
马孔多,仿佛就是一个时间神话的漩涡,真实的永远是虚假的,但虚假的却又真实地存在。马孔多的居民更加善于遗忘,第一个创建者死在一个大树下面,唠叨着拉丁语言,在没有任何人了解他的境况下,凄凉地死去。最后一个出生者长着猪尾巴,仿佛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神话故事,令人无法分辨。
阅读随感:人类不平等的起源
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,这本书从自然法和社会法出发,论证“人生而自由”的自然法规则,只是受到所处环境的社会法左右,成为不平等的个体。简而言之就是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,这种思想经过几十年的酝酿,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。
阅读随感:都柏林人
回首这十多年来,逐渐和诗歌说再见,一方面是对国内的诗歌不太感冒,不排除有很多佳作,只是有时候感觉过于后现代的太夸张,不在自己审美视界里;另一方面对于翻译的诗歌,总感觉带入了一些杂质,然而又没有能力,或者耐心去看原版诗歌;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沉睡,已经很难写出优美的诗行。
阅读随感:漫长的告别
人活在梵天的梦境里,一场徒劳接着一场徒劳,直到最后绝望。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,穿越同样是一场无望,因为它无处不在。
结束的时候,希望有机会说一声:再见!
阅读随感:德伯家的苔丝
这部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,其实已经注定了悲剧,旧道德观念以及压抑的环境,与渴望爱情,有着良好心性的主角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,也只有悲剧这种形式让人能够反思社会的种种不公,从而使之成为时代的标注。
阅读随感:2019笔记
唯一预定的书单是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,然而最后读的却是伯里的《希腊史》。工作太忙,,没有闲暇沉湎某个故事,或许是一个说不太过去的借口。总而言之,越来越急躁,因为明白无误地,站在并不合适的位置。
阅读随感:黑暗时代
知识的垄断从而造成地域的隔绝,贸易的萧条,最后导致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。强权崩溃前必然会是闭关锁国,加强内部管控,尤其是知识的传播,刻意制造区域隔阂,淡化和转移对统治者的矛盾,这段时间越长,随后的黑暗期会更漫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