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路上,突然想起了萨福的那首短诗:在春天的薄暮里/在满月的莹莹光辉下/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/仿佛形成了祭坛。短短四行,简单如口语的诗歌,凸显的意境朦胧,然而让人印象深刻,弥久难忘那种意境。
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,也是四月的傍晚,同样倒春寒的天气。然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了,不论愿意与否,人都会走在一条迥异的路上,并且再没有回首的机会。那时候期盼快快长大,所谓独立自主,现在却开始怀念那时候的“无忧无虑”,其实这个世界,人的窘境从来没有改变,只是善于视而不见。
这或许就是人总能够如愿以偿却不会止步的原因,那些念头不过是一种幻象,实现一个愿望,就是破灭一个希望,完全明白这些的时候,人生就进了最后那条死胡同,没有回头的机会。阅读萨福的时候,热切喜爱诗歌,那时候在宿舍外面文印店打印的诗稿除海子,就是萨福,前者吸引我的是乡土气息,后者则是更加纯粹的诗意。
现在除了在社交平台偶尔读一两首不期而遇的诗歌外,慢慢地与诗意绝缘。这几年自己写的更少,曾经信手拈来的灵感在坚硬的生活面前消失殆尽,很难静心,沉湎纯粹意境之中,也就不会积聚成行。这是妥协的代价,即使明白只有一场短暂的人生好过,还是会选择外观踏实的形式生活下去,容不下点滴天马行空的诗意。
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位诗人,只是后面弃绝了生活。
博主才华横溢,减产是读者的损失。请您加油。
赞赞
生活面前不得不低头,工作更重要……
赞Liked by 1 person
对了,您对Sappho的诗赋如此喜欢,我想问…那你对她的“同性爱情观” 有何看法?我不歧视也不反对但也不主张。
赞赞
大的印象方面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,没有什么特别想法。小的方面,从男性角度而言,对女同更能接受,对男同感觉有些别扭。
赞Liked by 1 person